首页 资讯 正文

在塔克拉玛干寻找唐朝|文化中国行

体育正文 223 0

在塔克拉玛干寻找唐朝|文化中国行

在塔克拉玛干寻找唐朝|文化中国行

丹丹乌里克遗址。中青报(zhōngqīngbào)·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/摄 “这是货真价实的(de)‘沙瓤’瓜!”看着手里的西瓜,同行的小伙伴感叹。此“沙”非彼“沙”,这里的“沙”指(zhǐ)的是沙漠中的沙子。 日前,跟随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,记者来到(láidào)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,体验当一天文物普查员。风沙(fēngshā)是那天最直观的感受:相机拿出不到30秒,沙子就在屏幕上盖满了一层;即便是放在帐篷里(lǐ)的食物,也会被沿着缝隙(fèngxì)吹进去的沙子包裹。 塔克拉玛干沙漠,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,名气如雷贯耳。沙漠到底有多干?除了沙子(shāzi),沙漠里还有什么?很多人(rén)对它充满好奇,但其艰苦的环境也让人望而生畏。而对于新疆文物普查员(pǔcháyuán)来说,深入沙漠腹地已是常事,为了核查距离绿洲较远的文物,连续多日住在其中(qízhōng)也不少(bùshǎo)见。 我们这次跟随普查员进入的丹丹乌里克遗址,距离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(dámǎgōu)乡玛力喀勒干村北80千米,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。经过发掘(fājué)和考证,该遗址被确定为唐代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(zhèn)“杰谢镇”故址,是唐安西都护府治下安西四镇中于阗(tián)军镇防御体系(tǐxì)中重要的一环。 准备工作(gōngzuò)从一大早就开始了。普查队员们不仅要携带工作用具,还要(háiyào)准备包括水、食材(shícái)、药品等在内的生活物资(wùzī)。沙漠特殊的地貌对司机(sījī)和用车也提出了高要求。每位司机都需拥有丰富的野外驾驶经验,车辆均为越野车,否则难以穿行。普查队员告诉我,很多时候他们还会带骆驼一同前往。 当天我们从策勒县(cèlēixiàn)出发,路上沙子覆盖不匀,颠簸不断,约160公里(gōnglǐ)的路程(lùchéng)开(kāi)了将近3个半小时。到达停车点后,大家还要再步行近两公里才能到达遗址。里面沙丘众多,不仅行走费力,视线还常被遮挡,和周围人稍微拉开距离,便(biàn)看不到彼此。沙漠辽阔,个人渺小,行走期间记者一度觉得心慌,担心迷路。 普查结束回到帐篷时,记者鞋内近一半的空间被沙子占据,脸(liǎn)、手、头皮也全被沙子覆盖。而这在普查员们看来(kànlái)还算可以,他们给我看了在恶劣天气下拍的视频:狂风肆意(sìyì),飞扬的沙尘将(jiāng)天地变为一色,睡袋在地上无助地被沙尘一次又一次掩埋。 有人问(wèn):“环境这么恶劣,为什么会有这么多(duō)遗迹呢?”普查队员回答:“在遥远的古代,这里曾经十分宜居。” 沧海桑田,但仍不乏(bùfá)探寻前人(qiánrén)遗迹之人,或许这就是文物普查的意义吧。
在塔克拉玛干寻找唐朝|文化中国行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